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,其特点是更直接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,以就业为导向。但是在现实中,职业教育的发展自成体系,这种体系难以保障职业教育围绕就业导向办学,使产教之间、校企之间产生脱节,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作用发挥。那么,如何更好的将职业教育督导评价与普通教育督导评价区分开来,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?河南省政协委员、新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林建议,应构建多元共治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。
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不透、合作不深严重制约发展
“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央高度关注的一项重点工作,也是顶层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,旨在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指挥棒的作用,指引教育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,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是如此。”
今年,张林在会议上建议,构建多元共治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。
张林介绍,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,一边是教育,另一边是产业,它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另一种教育类型,以就业为导向,更直接地服务于产业企业。近些年来,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,但其与产业融合不透、与企业合作不深的问题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,也衍生出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、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等问题。
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体不健全
张林认为,究其原因,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所存在的主体不健全、过程不周严等是重要的因素。
现实中,职业教育评价的主体大多是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者,如校长、专家教授、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等,所使用的评价标准也多是基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所制定的,较多地从教育教学的规律、教师教材教法的范畴去构建。其弊端是对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规律遵循不够,对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需求认识不够。
同时,教育评价及其所依赖的数据来源往往仍然是论文、竞赛、课题、教材、科研和教改项目、教师能力比赛等等,囿于普通教育的评价标准而难以自拔,对学生的综合性成长关注度不够,对用人单位的评价采信不足。
这种导向和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总要求,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、以服务为宗旨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是有偏离的,一定程度上没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。
广泛参与体现综合评价要求
张林认为,所谓“多元共治”指的就是评价主体一定要多元化,政府、行业企业、职业院校、市场和社会等要广泛参与,体现出用人单位等各方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要求。
虽然,各方对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,但站在人才成长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,就会达成一致。
因此,在各类主体中,行业企业是最重要的。只有行业企业的评价标准被引入到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,职业教育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。
现如今,高校推行多元共治质量评价体系,存在哪些困难呢?
“教育系统动力不够,行业企业积极性不足。”张林分析道,一方面,教育系统习惯了内部督导评价的运作模式,而且不必求人,组织的难度和改革创新的任务相对较小;院校更是天生地具有循规蹈矩的惰性。
另一方面,行业企业认为职业教育评价不是自己的事,不愿意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去做;行业企业更愿意通过“挖人”来解决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。
学校首先要进行自我革命
张林称,学校要有革命精神,首先是进行自我革命。
第一是在治理体系建设方面,要把引入行业企业作为办学的必须之举,强制各相关部门和院系引进行业企业进入决策层,同时也必须进入校方的决策层。在学校理事会、学术委员会、专业建设委员会、教材建设委员会等决策和辅助决策机构中,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行业企业人员。
其次,校方必须持有正确的态度,对行业企业在学生素质、专业建设、课程建设、师资队伍、协同创新、就业创业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,校方必须听得进、落得实,把行业企业的合理诉求体现到教育教学和实践训练中,凝练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中,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。
第三,校方在校企合作中,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。在校企双赢、学生获得成长的前提下,要敢于大胆改革,从传统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中走出来,围绕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目标,突破教师、教材、课堂三中心,采取多主体、多载体、多场景的培养方式。
最后,张林还提到,校方要聚焦和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,摒弃营利动机;在与行业企业合作中应列支合理的人才培养成本,而不是追求经济收益,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。(李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