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东方都市网资讯正文

有这些拐棍10岁女儿真的读出了红楼梦的味道……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2020-04-28 23:17:01  阅读:9987 来源:腾讯国风 作者:责任编辑。王凤仪0768

2019年女儿读了《西游记》和《三国演义》原著。现在《红楼梦》原著也已经读完了。从开始的“觉得没有《三国》好看”,到现在的“一直留在脑海里挥之不去”,这部作品对她的影响开始逐渐发酵。

本文由花友 @芝麻和HELEN 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

先看看她写的好书推荐:

在读《红楼梦》的过程中,我们并没有给她讲曹雪芹的家世,她提到的背景我猜大多是她自己之前通过网络查到的,自己写的时候还出现了错误(曹雪芹的祖父做过伴读,不是曾祖父。抄家时曹雪芹十三岁,不是她写的几十年后)。

但我看她写这篇推荐的时候,似乎明白了一点她“挥之不去”的原因,可能关乎书中人物的命运,也可能更多是对作者命运的猜想和同情。这是读《红楼梦》与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的一个明显不同,也是它独具魅力的地方。

女儿读了两个版本的《红楼梦》

女儿读的《红楼梦》有两个版本。

前80回读的是《脂砚斋评石头记》

后40回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《红楼梦》

脂砚斋的评应该视为《红楼梦》整个作品的一部分,值得一读。它与作品的呼应,好比一问一答,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思考,也是一种提醒。

有次孩子的外婆问我:“她这么小,怎么知道元迎探惜,指的是原应叹息?”我说:“因为脂砚斋的评啊!”

你看,假如没有这些评,书里的玄机又有几个能想到呢?至于高鹗补的部分说实在的比前面差了很多,不看倒不觉得可惜了。不过也可以从对比的角度去看,谈谈它哪里好,哪里不好。

女儿这么小读《红楼梦》

我原有的困惑和担心,

后来发现都不是问题

在女儿读四大名著之前,我是有很多困惑的。

第一个困惑便是《红楼梦》里关于性的问题。在和队友沟通之后,我们打算大大方方地来面对孩子的提问,做好了进一步性启蒙的准备。

但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提及这部分的问题并不多,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被关注。

第二个困惑可能是人物关系复杂,孩子是不是能读懂。在她阅读的过程中,我们确实发现她有的地方会理解错误,比如“二爷”的称谓,何时指宝玉,何时指贾琏,有一次就搞出了误会。

女儿误把贾琏替贾赦求扇,当作了宝玉为贾政求扇。回去翻书重读,才明白了错因。

但她在讨论时看到了贾家的所作所为是导致后来被抄家的一个原因。所以,我觉得这样的误会也并不影响阅读的整体效果,细节可以以后慢慢修正。

如果孩子小,担心在人物关系上把握不好,也可以帮孩子画画人物关系图,熟悉人物的称谓习惯,误会就会减少很多。

第三个困惑可能会是诗词和谶语。这其实也正是《红楼》特别迷人的地方。如果孩子在这部分读不懂,或者不爱读,那可就少了很多乐趣。

这些诗句不仅具有文学美韵律美,还是推动情节,反映人物个性,渗透人物命运的工具。在诗词方面的理解和兴趣会影响到阅读《红楼》的体验,最好在阅读前多多启发和培养。

如果还有困惑,我猜会是对阅读深度的担忧。这一点我觉得也没有太大必要去担心。小时候读有小时候的体会,青年、中年、老年体会和理解也会各有各的不同。

总之,小时候读《红楼》还是会有很多收获的。比如:增长见识,体会四大名著为什么被称为名著;通过小说思考历史与人生,多一份体会和感悟

帮助女儿阅读《红楼梦》的

工具和好玩的游戏

《红楼梦》在语言上要比《三国演义》好读,除了个别词汇用法和现代文不同,阅读障碍很少。阅读难点更体现在对结构复杂性的理解和对小说脉络的把握。

如果孩子缺乏读长篇小说的经验,往往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,失去兴趣。但如果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用意,把握住作品结构,就能感受到情节的发展脉络,品到作品的韵味。

如果说在阅读上害怕有障碍,有几个拐棍可以适当尝试

1、蒋勋细说红楼梦。在孩子读前,建议家长可以听听蒋勋的音频或者看看书,会对引导孩子思考,拓展思路起到一定的帮助。但要那样做,可能需要孩子读得更慢些,读一回,讨论一回。

有时我也在想,要不要把蒋勋的音频给她听。帮助会有的,但蒋勋的看法可能也会迅速占据她的思想吧?那样到底好还是不好呢?建议我们大家也要谨慎对待。

2、电视剧87版红楼梦。如果读之前看一遍连续剧,情节和人物关系上会扫除很多障碍。但也会有先入为主的副作用。我们是在阅读过程中穿插选了几集看。

比如林黛玉进贾府,刘姥姥进大观园,黛玉葬花,晴雯临终等等。这部电视剧的插曲对孩子影响很大,也对她理解作品中的诗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3、其他帮助理解红楼的工具还有很多,比如:

家里有本《红楼梦入门》,很薄的小书,赵明义编著1991年出版(怕是现已绝版),深入浅出,言简意赅地点出了《红楼梦》前几回中阅读的关键点。

《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》则是对原著进行了拣选,只挑其中美好的部分,可能会更适合低龄儿童独立阅读。

以上这些都是经过再加工的,也许营养吸收起来更方便,但还是代替不了原汁原味的原著阅读。建议有时间有能力的孩子还是要自己读一读原著,感受一下经典的魅力。

另外,国家博物馆公众号结合节前举办的红楼梦主题特展推出了一个H5游戏,一并推荐一下。

红楼梦主题的H5游戏:

女儿的阅读过程和她的理解

女儿这次读《红楼梦》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读的。前40回读得比较慢,大部分章节读过两次以上。后40回重读的内容少了一些。高鹗补的内容几乎没有重读。

在阅读中,我们也分享过体会,从中我感受到孩子和大人的不同,还蛮有趣的

比如:我们会特别关注宝黛之间的感情发展,孩子则更关注他们之间的打闹嬉笑。闺女说她很喜欢宝玉逗黛玉讲耗子精那一段,然后模仿宝玉的样子讲给我听。

孩子会比我们更关注细节和小人物,比如对薛蟠,闺女比我感受到了更多的喜感,特别喜欢薛蟠在他生日会上作的“诗”。她也因此更喜欢《红楼梦》,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他们自己,任何一个人都是鲜活的。

女儿非常喜欢曹雪芹给人物起的名字。晴雯、麝月、袭人……无一不雅。卜世仁(不是人)、霍启(祸起)、单聘人(善骗人)……无一不骂得痛快。香菱、元迎探惜……无一不透露怜爱之心。

还有大闹学堂那段,成年人看到的可能是清代男童间的偷鸡摸狗,觉得世俗败坏。孩子看到的却是文具横飞,误打误撞,哭笑不得。在孩子眼里《红楼梦》多了一份童趣。

女儿还特别喜欢看他们一边吃鹿肉一边对诗,说他们的小日子真是神仙似的。吃螃蟹,喝酒,还要做螃蟹诗。这些都是他们的游戏和生活。

也有一些地方女儿表示没有看明白。比如:贾赦想娶鸳鸯,鸳鸯拒绝之后就连宝玉也不理了。这和宝玉有什么关系呢?为什么不理宝玉?不懂。

再有作者处理秦可卿的死亡。为什么内容里改为了病死,判词里却依然说她淫丧天香楼?女儿说:曹老板好像是参加数学考试,检查卷子的时候把竖式改了,横式里的结果却没改。

他花了大把时间检查卷子,检查了好多遍,结果时间到了才发现了自己卷子还没答完。虽然她的比喻有点娱乐性质,但作者想改又不想改,想写又不忍写的痛楚,她是不是也能感受一二呢?

不知道为什么,女儿很少和我谈宝玉、黛玉,她只和我讨论喜欢的丫头。

我最喜欢晴雯。

她更喜欢平儿。

她说你喜欢的晴雯尖牙利嘴的,说人的话太刻薄了,虽然心不坏,但嘴上让人不舒服。我喜欢的平儿你能找到缺点吗?想了想,还真是找不出。

关于结局,女儿觉得高鹗的续写有些问题:贾母为何需要选宝钗而不选黛玉呢?无论亲疏还是家世,黛玉都是优于宝钗的。况且黛玉的病也是因宝玉,如果他们在一起,她的身体也会好起来。

所以,女儿大胆猜测是元春拆散了他们,把黛玉指婚给了北静王 。

她说前面有铺垫:元春省亲的时候把“红香绿玉”改为了“怡红快绿”,暗示她拆散宝黛。另外,黛玉住在潇湘馆,外号“潇湘妃子”,可能预示她以后会成为王妃。

女儿最爱书中的诗词谶语

女儿非常喜欢书中的诗词谶语。有这么几处她以烂熟于心:

1、人物判词:第五回“开生面梦演红楼梦”中,宝玉看了十二金钗的判词。女儿对这些判词琢磨了很久,不断问,不断查,希望参透天机。随着后面的阅读,也慢慢变得能理解判词的含义。

2 、谜语、戏曲与谶语:书中的谜语、戏剧处处有用意,仿佛在与读者做着迷宫游戏。

3、对诗:女儿也很喜欢书中人物的饮酒对诗,觉得他们好棒,特别是史湘云和林黛玉。而在螃蟹诗中,女儿则更偏爱薛宝钗的那首。每次读他们的诗,也是品评、比较、甄别的过程。

3、《葬花吟》:《红楼梦》中的诗词最有名的可能要数《葬花吟》了。黛玉葬花的情节也极为理想浪漫,配合这首诗,更让情感得以升华。

女儿对它也更是青睐有加,又抄又背又唱又弹。

特意找了个配得上《葬花吟》的本子来抄录。

还做了份中国风《红楼梦》手抄报。

跟随女儿阅读的脚步,体会四大名著的好,有好多细节是我自己当年阅读并未发觉的。感谢孩子让我又长大一回,也希望她能在我们的古典文学宝库中继续畅游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